如何用 okr 工作法达成个人目标? | xmind思维导图中文博客k8凯发官网-k8凯发
2020年10月15日
2020年10月15日
「okr 工作法」是一个能够善用自制力、激增效率的目标管理计划,常应用在大公司和创业团队,今天着重给大家介绍如何将其利用在个人的日常工作学习中。

01 什么是okr工作法?
okr(objective and key results),又称「目标与关键结果法」,诞生于硅谷,是英特尔、谷歌 、甲骨文等公司使用的目标管理工具。
o 即 objectives —— 想要实现的东西,是一个需要极致聚焦的明确目标
kr 是 key results —— 量化该目标的 1-3 个关键结果,是检查和监控我们如何达到目标的标准
该方法常用在企业/团队管理,在这里,我们可以借鉴其「聚焦目标」的核心思想,应用在个人的日常工作学习中。
02 okr 工作法的作用
「聚焦目标」有什么用处?也许西蒙·斯涅克的黄金圈法则可以一定程度说明这个问题:

what - 做什么:
这个无需多言,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正在做着什么。
how - 怎么做:
你的个人努力、才智、经验,以及可利用的资源,简而言之,比别人优秀之处。
why - 为什么做:
会考虑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。在这里,为了赚钱不算是「why」,因为金钱数额只是一个结果。真正的「why」是:你早上为了什么从床上爬起?你怀着什么样的信念?你凭什么得到他人的关注?
通常,我们交流、行动、思考的方式都是从外向内的,从清晰开始,然后逐渐模糊。但 okr 的魔力在于,它的逻辑恰是由内向外的。
举个例子,一般公司的推销逻辑是:what → how → why,而苹果的则是:why → how → what。
事实证明,人们买的不是产品,而是你的信念。同理,我们用 okr 指导个人工作学习时,也不是为了 what 而完成某件事,而是为了 why ——先明确一个信念,然后让自己的步伐始终正确、坚定向它迈进。
具体来说,okr 的力量在于:
清晰战略
up主 @ 村口的塔咕咕 认为,okr 工作法是结果导向,强调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任务上,所以它能够呈现出最需要被关注的任务/问题。
提供持续稳定动力
也正因如此,该方法尽可能地避免了目标和优先级不清晰引起的思路混乱,以及随之而来的消极怠工,提供了完成目标所需的动力和热情。
完成复杂项目
清单是一个常见且简单的思维工具,能够有效清点各项事务。清单教程:简单的清单,用起来也可以很爽。
但它在复杂的项目中的作用会大打折扣 ,因为清单不能帮助你战略性地分辨优先级,也不能结构化地添加可执行细则。而这些,正是 okr 的强项。
整合其他任务
- 支线任务
需要注意的是,okr和清单在日常中的应用并不互斥,而是相互补充——okr 是你目前在做的主要项目,每天当然也会遇到各种与主线不相关的支线任务,这些杂事则用清单记录。
- 重要任务
在重要和紧急的任务中,优先级最高的永远是那些紧急的任务,因为我们对于时间的压力更加敏感。
但这也意味着,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,那么重要的任务将会无限期地被滞后下去。
所以,除了复杂项目,对于那些重要不紧急任务,设置 okr 也是非常必要的,例如学习一样乐器,或通过一门高难度考试——将这些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完成的任务,有机地拆解融合在日常生活中。
03 如何从 0 开始制定一个 okr ?
目标和关键结果是具有严谨逻辑关系的构成。以想要减肥的小王某一周的 okr 模板为例,基本包括以下四个分支:
1、设定目标
简单来说,目标就是想实现的东西,例如小王想要「3个月后出现在年会上让所有同事惊呼你瘦了」。
根据定义,目标应该是重要的、具体的、具有行动导向并且能鼓舞人心的。它能够有效防止思维和执行过程中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。
对于个人来说,okr 的目标设置还应注意以下 2 个重要特征:
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
约翰·杜尔说,只有能激发人们追求卓越的渴望的目标,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目标。
除了在产生的那一刻感到兴奋,实现目标的动机还应该能够保持较长时间,因为 okr 的完成周期普遍在 1-3 个月。
根据耶基斯-道德森定律,保持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完成任务,过弱则容易放弃,过强则可能焦虑。
简单来说,就是你每天早上睁开眼,都为实现这个目标感到踏实和愉悦为宜。
有可能完成的最大目标
okr 不是为了确定你最有可能达成的一个目标,而是为了识别有可能完成的最大目标,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那种。
心理学教授埃德温·洛克指出,「困难目标」往往比简单目标更能有效提升绩效。
所以这个目标( o )更多的是指示了一种方向,不必追求必须完成,而是尽可能冲向它。例如 3 个月后,只要年会上有 5 名朋友平静地对小王说「你瘦了」,他就算成功。
2、设定关键结果
关键结果的设定可以参考 smart 法则,这个注重成果的方法是关键结果( kr )的重要来源:
s :specific(具体的)
「做有氧运动」不仅模糊,而且表述的是一种行为而非结果;「在 3 个月内跑步总计 50 小时」则更加清晰实在,且符合「结果」的描述。
m :measurable(可衡量的)
关键结果必须用具体数字来衡量。要么达到关键结果的要求,要么达不到,这中间没有任何灰色地带,就像59分与60分,仅是一分之差,也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区别。
a :achievable(可达到的)
关键结果应该富有挑战,但也必须是可达到的,否则无法唤起动机。虽然小王日常是个葛优瘫十级爱好者,但他表示「3个月,90天,跑50小时」,听起来好像也是可以挑战一下的样子。
r :relevant(相关的)
关键结果的设置是为了实现目标,所以必须与目标强相关。因此每周 okr 复盘时需要评估到底是哪些事情能让你达成目标,哪些与目标实现无益,并准确预测自己的成果。
比如小王如果写下「每周去健身房」,虽然确实去了,但实际他发现自己在健身房里只是趴在瑜伽垫上玩手机,也是没办法瘦下来的。
t:time-bounded(基于时间的)
没有时间的限制,关键结果的设定就失去了意义,因此必须给关键结果设定周期。例如每周、每月、持续时长等。
smart 法则对于目标设定也同样适用。
3、本周任务 & 一定时限内(如 4 周)任务
本周任务最多 4 件事,并需要设置优先级,p 1 是「必须做的」,p 2 是「应该做的」;一定时限内任务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执行一直都在同一个轨道上,也方便提前准备。
也许小王想添加一些希望被关注的事作为 p 2,例如早睡早起、多喝水等,但是这两个模块的目的不是事无巨细地安排所有事情,而是执行能对目标起重大影响的事情。
4、状态指标
由于接下来会遇到很多挑战和问题,所以需要根据目标和关键结果自行决定,常见指标如信心。
以信心为例,指的是估计自己能有多大可能实现「关键结果」。在每周复盘整理时,当小王觉得信心下降的时候,就把它标记成红色;当它上涨时,标记为绿色。

为什么需要加入状态指标?因为状态能够影响执行,注意状态能让自己及时调整策略,不同的颜色使它更容易被识别;项目复盘时,也能着重思考状态变化的原因。
5、回顾
okr 系统提倡反馈,回顾可以在每周以及项目结束时进行。
okr 的回顾是高效的,因为只需要讨论:
优先级高的事情真的会改变关键结果吗?
自己的状态指标如何?
为什么会这样变化?
假如小王真的没有完成任何一个关键结果,只需要思考一下原因以及改进方式。可以用时间轴结构记录执行进度:

也别忘了为自己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果进行庆祝。因此,每周需要一个放松时间,例如每周五,即使还没有完成所有的关键结果,也应该为自己设置了卓越目标感到自豪。
okr 就是要通过实践、总结,不断发现、挑战自我的潜力,而不需把这个过程当作考核自己的结果,不必苛责自己。
生活不应该是一个杂事列表,而是为了目标而过关斩将的过程。okr 可以提醒我们这一事实,帮助我们避免陷入纠结。
参考资料:
[美] 约翰·杜尔 《这就是okr》
克里斯蒂娜·沃特克:《okr工作法:谷歌、领英等顶级公司的高绩效秘籍》 西蒙·斯涅克 : @村口的塔咕咕
免费下载xmind